为什么小米明明是外行 电动车却备受期待?

2021-04-07 17:26 来源:电子说

2021年3月30日晚,高河队可能会有些小遗憾。他们为什么选择这一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其实不能怪他们。小米的发布会其实是29号,——,但我万万没想到。这次雷军选择抱了两天。第二天,证券交易所收盘后,做了一个用小米造车的通知。引爆了每一个圈子,从数字圈,家电圈到汽车圈,大家都在说小米。

广大人民群众的讨论很容易就把小米的造车放在了知乎热榜的第一位。

在42号车库,我们疯狂加入一个新品牌的用户交流群已经很久了。回应了太多人手动拉群的需求后,方正大齐无奈的说,请参考智能助手的指导,申请自助。很快进入一个群,目睹了一场对小米电动车态度不同的朋友间的激烈争吵。我不在乎他们争吵什么,因为争吵本身就是风向标。这几天有多少品牌值得生气?

在“路飞”的汽车产品经理团PM Club,近300名与电动车相关的从业者也迎来了他们谈论的2021年最高的晚会。群聊结束后,我第一次开了腾讯发布会,开始了本地版的ClubHouse对话。四十个同学交换了80分钟,我逼他们停下来。

显然,今晚属于小米电动车。

成为第二波新造车势力中最抢眼的玩家。你可以放心地去掉“一个或两个”这个词。竞争对手不好意思拿广告法起诉你。

明明是门外汉,为什么会被期待?

晚上12点,我接到一个学长的电话,我们只聊了一个话题。为什么小米只开发布会,连概念车都不出?PPT里几乎没有一辆车的画面(只有一辆燃料燃烧的房车,没有新的设计出现),但是却受到了如此多的关注,以至于很多人都感到了不小的期待?

这话是我从11年前雷军创立小米说起的.

抛开半小时的冗长谈话,我们讨论的核心要点归纳为五个方面:

1个类别属性

小米打造了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消费工业制造品牌,尤其是在中国。总的来说,它的核心是一个智能手机品牌。这里首先要强调的是智能手机的类别属性。

手机真小,车真大。但是手机和汽车有一定的共性,都是工业制造的消费品。这为两类之间的正向关联和品牌价值转移奠定了基础。

你能想象三年后你会从快递公司买一辆电动车吗?你能想象三年后从租车公司买一辆电动车吗?你能想象自己三年后从一家专门做娱乐新闻视频或者信息搜索的公司买了一辆电动车吗?说白了,可口可乐和杜蕾斯已经够出名了,但是如果一辆车印有他们的Logo,你真的会掏钱买吗?

总有可能,但品类差异越大,品牌价值转移就越困难。

最近我和我的团队走访了几十个不同品牌、不同价位的电动车用户,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上述判断。

我们抛出了这样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苹果、华为、小米、DJI、百度、滴滴、恒大三年后都去一起造车,你更愿意买谁,或者更看好谁?”我们希望间接看到用户对未来电动车品牌的态度是更追求经典主流还是倾向于创新和改变。

结果很有意思。本文主角小米不是第一个,它属于华为,明显领先。小米和苹果一起在二军,各有各的粉丝。恒大排名垫底,没人喜欢,甚至很多人质疑恒大在这个问题里是不是出现了笔误。

很多时候,当一个全新的品牌在整个品类中推出时,弊端就会很明显。因为你缺乏积累,用户缺乏信任。但是,在百年一遇的汽车行业巨变下,情况就不一样了。

最近看了一个了解切迪的专业节目《懂车Talks》,邀请麦肯锡全球管理合伙人、汽车中国区负责人关明宇分享。关讲了一个现象。中国的高端电动汽车市场被定义为价格在20万以上的细分市场,几乎全部由电动汽车的新动力品牌控制。麦肯锡研究显示,在中国纯电动汽车的客户中,“因为我喜欢的品牌只提供电动汽车,所以我买了这个品牌的电动汽车”,这个选项的比例从2019年的10%迅速跃升至2020年的15%,增幅达50%。

这与麦肯锡的研究结果产生了共鸣,因为我最近参与的一项关于电动汽车用户的研究项目看到了完全相同的趋势。我认为,当用户面临一个新的综合创新类别(电动车和燃油车)时,在工程师眼中,可能都是需要严格对待的同一个车型。但是在用户眼里,已经是两类了。他们内心渴望品牌创新。很多用户内心的潜意识是,——不想再看到一个有汽油味的Logo。

我还记得小侄子2012年买新手机的时候对我说的话。当然我质疑他为什么不买诺基亚和摩托罗拉,而是买了一款叫小米2的,品牌叫小米,听起来很奇怪。他说:“叔叔,你不懂!小米是专门为我们年轻人打造的智能手机。诺基亚是一款传统功能手机。”

2类别声誉

说到人气,很多生意大的品牌都有。恒大、万达、联想、蒙牛、格力都有很好的知名度。然而,有多少人有强烈的爱,将是衡量一个消费品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从优秀到优秀的关键分水岭。

苹果、耐克、哈雷、好市多、特斯拉、威来、艾弗森(没错,NBA的坏小子)、罗永浩、肖恩肖,这些新旧案例的共同特点就是,不管有多少人非常反感这些品牌,一定有一群人非常热爱这些品牌。这样的品牌往往具有更强的用户粘性和独特的竞争优势。

小米显然也在其中。这家初创公司既不能依靠苹果无与伦比的生态和软件能力,也不能依靠华为的巨大能力,就能使手机成为全球前三大销售规模

资源投入打造的扎实自研能力,也不是三星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深入掌控,核心就在于它捕捉用户需求和沟通用户的能力,因此塑造出了一个伟大的有灵魂的消费品牌,赢得了许多米粉的爱。

糟糕的品牌决策人总是喜欢想出一个新的故事来愉悦自己、忽悠世界。卓越的品牌决策人总是很没创意的做复读机,复刻自己。小米已经11岁了,雷军在今天的发布会上,在不断重复他从第一年就开始讲的故事:小米对用户的认真和用户对小米的爱。

用户为小米寄来一本书,里面有他多年以来购买的所有小米产品消费凭证,总价值35万

用户想要一个移动的小米智能空间,小米为它做了一台房车,配满了全套小米IoT生态

关于造车这件事,雷军没有说这是他自己的决定,他说小米做了一番关于造车的调研,92%用户表示会购买小米推出的电动车。得民心者得天下。汽车行业技术再复杂,毕竟是一个消费品行业。论对用户的需求捕捉、论品牌魅力的塑造,小米是有极大的优势。

不光小米用户爱小米,其实整个社会是有广泛认同的。知乎大V孙少军,有十年的汽车渠道零售经验,他分享了一个很鲜活的一手信息。最近大众ID4系列上市,在各地寻找商圈场地,大众看上的某个优质商圈,跑去谈开店,对方拒绝了。拒绝的理由让汽车人可能有些无语,对方觉得大众品牌太传统、客流吸引力不强,他们更希望引入头部新势力或者华为小米这样的品牌。少军说这不是孤例,他自己就听到两个类似的事件。

3 用户规模

这里不必多说。分享一些数字就好。

自从小米1推出以来,小米已经连续经营了十年。

小米集团2020年实现智能手机出货1.46亿台,同比增长17.5%,智能手机平均售价同比增长6.1%至每部1039.8元。小米IoT连接设备数达到3.25亿,同比增长38.0%。拥有五件及以上连接至IoT平台的设备的用户数达到620万,同比增长52.9%

很多人会担心小米用户的支付能力有限。但其实这不会是问题。因为规模大了以后,总有一部分相对高预算的用户。小米的用户在不断成长。7、8年前花一、两千元买小米手机的年轻人,今天可能已经事业有成了,消费眼光也提高了,他的生活阶段在变化,他的消费能力会升级。

2020年,小米在大陆定价超过3000元或境外市场定价超过300欧元的高端智能手机,销量达到了1000万台,相对1.46亿的全球出货量,虽然比例不高,但绝对数字已经比较客观。这1000万台高端机背后的用户,就是小米电动车早期最精准的种子客群。

4 生态协同

任何一个战略的开启,你总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就是,比起同行,你到底强在哪里?任何一个发布会的核心,就是把前面这个问题回答清楚。

由于雷军在发布会上非常坦诚的承认,对电动车业务的正式研究是21年1月15日才启动的,现在显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发布。我相信这也会是外界对小米这次电动车发布的批评落笔之处:情怀有余、干货欠奉。

但我认为雷军实际上已经向外界明确暗示了小米电动车的杀手。一个就是上面谈的品牌和用户。另一个就是产品层面的生态优势。

雷军在台上的原话是「用户高品质的智能电动汽车,让全球用户享受无所不在的智能生活」。

他还说,之所以让这家公司100%独资归属小米,就是为了更充分彻底的进行生态协同,让车、手机和平板实现无缝的连接。100%独资意味着手机等其它小米老业务会心无旁骛的输入资源给小米电动车公司。

我们都见过苹果手机、耳机、笔记本电脑、平板、云、音乐、电影、地图之间的协同,带来了怎样的用户体验和绑架力度。再想象一下这一协同效应被延伸到车上,到底会发生什么?用户永远喜欢简单的、一致的、超低学习成本的体验。没人希望坐在一台车上,语音唤醒车机的ABC功能时,需要说「你好宝马」,唤醒DEF功能时,需要说「你好斑马」,唤醒XYZ时,还需要说「你好天猫」。这是在强迫用户搞清楚一个复杂工业品的Tier1产业布局。这会是一个体验的悲剧,但它正在这个「汽车+互联网」的新时代真实发生着。

这一生态协同优势,在目前电动车行业潜在玩家中,放眼全球,只有三家最有潜力——小米、华为和苹果。它们都具备跨品类的规模化的智能硬件、相当水准的软件开发能力、以及很有影响力的消费品牌。其中最先出牌的是小米。

5 雷军下场

第二轮新造车运动中,有国企、有民企,有造车的、有搞出行服务的、有做搜索的、有搞自动驾驶的。但目前已经公开的玩家中,没有一个是大老板亲自撸起袖子下场的。

前几天和朋友聊起小米造车的话题,朋友问我怎么看,我说就看雷军是否自己下场了。一个屡次证明过自己的创业者,是做太上皇还是做急先锋,会让这场游戏看起来完全不一样。李斌、何小鹏和李想在第一轮新造车中排名三甲,绝非偶然。

车是一个与其它产品截然不同的东西,这里的许多决策涉及到上亿的成本和数年的验证周期,留给经理人的创作空间到底有多少?不在这个产业里的人很难明白。

一些在蔚来的老同事,原本做事挺麻利,跳去新公司后发现自己变得很慢。仔细一分析,噢,原来可以想到差不多就干的事情,现在要先汇报。光汇报还不行,一定要做好PPT再汇报。汇报了也不一定有用,领导可能会否决。领导不否决也不一定有用,可能会说你们再研究一下。

谁希望像卡洛斯·戈恩一样,像英雄一样把快破产的日产拯救出来,最后还是在雷诺日产的角力中,变成了推动改革的牺牲品。戈恩有千万欧元的年薪,但他还是一个经理人。

雷军选择下场,是小米造车业务的极大极好,但同时也是小米主营业务的隐忧。毕竟一个人的管理半径和精力是有限的,毕竟华为和OV都是强悍的对手。作为一家已经非常庞大、业务多元、并且过去两年在内部不断强调聚焦和减法的企业,雷军到底下不下场,必然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昨天晚上的小米发布会分为三段结构。

7点30到9点是正文,主题是小米新品发布会,包括手机、净化器、笔记本电脑等等。在这一部分,坦白的说,日理万机、身体恰好不适的雷军可能没有办法以100%的状态来准备,多少有些打不起精神,有照本宣科之感,部分产品会交给团队成员来上台发布。

9点到9点15是过渡,是主题为「蜕变」的雷军个人励志演讲,回顾自己人生的三次重大转折。从这部分开始,雷军逐渐进入了最佳状态,感冒病毒因为被感动而暂停了活动,雷军低头看提词器的次数也明显降低了(建议小米下次发布会用远距离高位设置的提词器)。

9点15到9点40是压轴彩蛋,谈小米要造车。雷军用慷慨的言辞、奔放的情绪和毫不收敛的信心,让大家感觉又见到了那个无比饥渴、毫无满足的连续创业者,让观众们梦回十年前的小米10年小米1发布会。

雷军说他赌上了一辈子的积累和声誉,要做好人生的最后一次重大创业。穿着跑步服装的雷军照片,反复在PPT上出现,从台词到画面,雷军都在努力塑造小米造车的破釜沉舟和他本人重新出发的创业心态。(小米发布会的水准,堪称国内顶流,节奏和细节都很讲究。虽然个人觉得还是略逊蔚来一点点)

小米造车,马到功成?

已经花了3000多字写小米造车的优势。为避免本文彻底沦为一篇软广,我决定写至少1500字的非正面信息,作为对冲。

雷军和他的团队会面对三个巨大的挑战。

第一是找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供应链资源

从2014年末到2021初,短短6年多的时间,中国突然涌现了一批特别有活力、特别野蛮、特别敢创新的新造车企业及其供应链,略去骗子和掮客不谈,这一波新造车是重新吸纳和培养了许多行业人才的。吸纳肯定大于培养。

2020年开始,第二波新造车势力陆续集结。不管山头多响亮、爸爸多有钱。CEO、HR和猎头最清楚,真正又懂车又经历过创业的人才很难找。因为人才市场短期内是一个零和游戏,头部已经成功的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吸走了一大批,市场不太可能凭空制造出一大批来填补。

事实反复证明,如果你不深刻的理解车这回事,你就要交学费。工作技能和方法论,在从0到1的阶段,明显比产业、产品、市场本质的认知更次要。苏联派驻代表和王明、博古再懂革命经典理论和方法论,如果不懂中国工人、农民和中国革命的本质,是指挥不好工农红军的。

供应链方面也是一样,优质资源很紧张。正如公路飞行PM Club群的意柯那的项目总监盘昌星分享道:“优秀的供应链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产能严重不足,平均每周都接待2-3家客户的考察或者响应询价要求。为了控制商务风险,通常都需要若干次的会议,互相了解,评估OEM的经济实力、潜在合作价值等因素,再决定是否合作。”认为当前的汽车行业发展形势,不仅是OEM选择供应商,优质的供应商也在相当谨慎地选择OEM。当前的新势力造车企业自身并不具备很强的体系能力,只有在人才和资源的争夺战中抢滩登陆获胜才有可能成功。杰兰路汽车咨询公司创始人朱锴补充道,“随着商圈店成为汽车品牌接触用户的潮流选择,一些电动车品牌会主动和商圈签订拍他协议,这会让后来者更难寻找到好的线下渠道。”

越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刻,资源越容易快速向头部集中,因为大家都在打明牌,这是一个从历史能看到的经验。

第二是品牌升级,重塑一个车规级品牌

这么多年,我对一段老电影里的台词念念不忘。一位老外面孔的演员,绘声绘色表达了对中国制造的蔑视。那段文案大概如下:“我爱中国制造!我买的打火机,中国制造。我打的领带,中国制造。我穿的西服,中国制造。但是当我买一台车的时候,我肯定不选中国制造!”

我们可以把这个套路,套用到许多未来的小米电动批评者身上。他们会这样说话:“我爱小米!我用的手机,小米出品。我家的电视机,小米出品。我的路由器、笔记本电脑、插座、充电宝、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空调、牙刷、扫地机器人,全部是小米出品!我爱死小米了!但是你问我买不买小米的电动车?那我肯定不选小米。”

一是品牌在跨越品类时有一定的边界,不同品类之间是有鄙视链的。车和小米品牌一贯的强势领域,确实是两回事。另一个原因是,小米在自己过去的历史里,确实不以做工、可靠性和寿命著称。

PM Club里的花椒同学就说的很直接,“快消品的用户对可靠性和寿命要求不高,价格也不高,也不会用很久,大不了就扔掉。但用户会把车看做一个家庭的资产。这就是两回事了。小米的品控在快消品领域也是跌跌撞撞的。”

我个人也是小米多年的老用户,我对小米的感觉就是,总是用6分的价格做出8分性能的产品,但它不是高性能,也不是高质量。其实故障率会比同品类的传统大品牌要高一些。

小米如何回应这些朴素的用户疑问,如何作为一家没有造车经验的公司,打造真正车规级的品质和质量,最终让小米这个品牌升华成一个车规级品牌,会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第三是空前强大的对手

我们来看看小米历史上遇到过的最强的对手们。

手机业务从0到1的时候,对手很多,新势力有苹果,传统老势力有诺基亚、摩托罗拉、HTC和联想。这一战难度极大,小米从0开始,要人没人,要供应链没供应链,要钱没钱。对手又多,类型又丰富,各有强项。

最终,小米精彩突围,一度位于中国手机销冠!

接下来的战斗,似乎都没有那么难打了。进入智能电视的时候,最大对手是激进的乐视,其次是节奏比较稳定的传统电视大厂海信、TCL等。乐视资金链断了以后,小米电视就没有遇到很大的挑战了。进入笔记本电脑市场的时候,对手是一群主流老厂,小米会显得非常独特,虽然不一定能拿到很大的份额,但凭借特色突围是不难的。光是做好工业设计,给用户一些类Macbook的感觉,就已经能赢下一个细分市场了。

空气净化器、智能语音音箱、充电宝等,小米往往起步节奏就比较领先,再凭借强大的体量优势、品牌赋能和自营渠道能力,你对小米在一个个细分市场的凯歌,似乎都不会意外了。

但车完全不同。这次小米面对的对手,比11年前恐怕更加强大。论传统大车企,外有大众丰田宝马奔驰,内有BYD吉利长城。论新势力,外有特斯拉,内有蔚小理。当年遇到的苹果、诺基亚和联想,今天都能对号入座,而且一张桌子做不小,规模翻了好几倍。

小米最为一家年轻的、有创始人基因的、有互联网软件能力、懂本土用户的公司,当年靠这些差异化优势和主流大厂、国际巨头OK并突围。今天雷军碰到的蔚小理,似乎也有这些特质,而且这些公司无比趴了几百亿人民币的现金储备在账上,年内上完港股后估计还会翻个倍。此外,BYD、长城、吉利的创始人也都还在当打之年,这些公司的活力和势头,比当年的联想是要更强的。特斯拉就不说了,这家公司和苹果有一些相似,但对低价追求很不像苹果,反而挺像小米的。

如果1月15日开始调研,昨天官宣,小米还要招募组建团队、拉一条供应链起来。即使996的节奏,全新车肯定是2024年才可能交付用户了。到那一天,不出意外的话,我估计蔚来应该年销量超过20万,和今天的雷克萨斯中国规模相当,而且均价会比雷车更高。小鹏估计年销量会在30万,成为年轻人的第一台高性价比智能电动车。小鹏的NGP估计已经迭代到5.0版本,激光雷达可能都标配了吧。

到那一天,用户会选择一台全新的小米,还是一个看起来已经是知名成熟科技品牌的小鹏呢?

小米该如何实现自己的差异化定位,在电动车列强围攻的光明顶上,顺利突围呢?

上文提到的《懂车Talks》中,麦肯锡还披露了他们的另一个研究结果。2020年销量在1000台以上的车辆品牌,美国有40家,德国39家,日本26家,而中国却有足足101家。中国有全世界最丰富的汽车品牌供用户选择。

但是!面对众多的选择,中国用户却变得越来越聚焦。2019年前初始的品牌清单有2.7个品牌,到了2020年已经变成了1.9个品牌。这意味着用户在真正买车时,其实只是从两个品牌里二选一而已。60%的用户最终购买的车就是他们当初脑海当中想到的那2个左右的初始品牌清单。

19f020fc-9402-11eb-8b86-12bb97331649.png

别看懂车帝和知乎汽车板块的许多朋友,对各大汽车品牌如数家珍,各家动态尽在掌握。但真正典型的普通用户,平时是不会有意识吸收汽车知识的,就像我个人作为普通的数码产品用户,我从来不关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行业的新品,我只会无脑更新苹果产品,最多再看一眼华为和小米。当一个普通用户有一天突然想换车时,他会从他的潜意识里找到有限少数品牌,然后针对性的去了解,并且选择性的接收他人给予的意见和建议。简单的说,如果你夸他内心想买的品牌,他大概率会觉得你说的好有道理。如果你黑他想买的品牌,他会觉得你真的不太懂车,换一个人咨询吧。如果一个品牌平时无法进入普通用户的潜意识,基本就已经出局了。

随着雷军下场造车,这个行业最有趣的时候,应该已经到了。苹果早就下场了,只是没有官宣。小米是刚刚决定下场,立马就官宣了。从产业链成熟度的角度来看,大概率肯定是创业敢死队先上,苹果跟进,然后小米迅速跟随,产业进入最高潮。

小米内部对造车的态度是很清醒的,上述说的这些困难以及其它的困难,我相信他们都预估到了。

昨天的雷军,显然如临大敌!不然在发布会上讲话的文案尺度就不会这么大了。一会说这是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一会说赌上一辈子的积累和声誉,一会说“我们有钱”。

如果小米只是进入一个无线耳机品类,雷军还需要这样讲话吗?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你什么时候讲话尺度最大?一般都是表白、求婚、竞选、融资、招人这些时刻。因为在这些时刻,其实你心里不完全有底气,对面的人有可能会不跟着你走。因此你需要走出平时的自己,说最狠的话,吹最大的牛,演最真的戏、搞最大的场面!

走没走过的夜路才需要挑灯,打可能打不赢的对手才需要大吼壮胆。

但对小米来说,这是一件好事。

反复去打一定能打赢的仗,是无法再次载入史册的。

最后,我想祝福一下雷军和小米。雷军和李斌一样,是我最敬佩的中国企业家。小米是我喜欢了很多年的消费品牌。

我希望这样的人物和这样的品牌,能克服一切已知未知的困难,最终取得成功!

原文标题:小米电动车的五大优势和三大挑战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汽车工程师】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haq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