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智能光伏服务全面数字化青海湖电站

2021-11-15 15:27 来源:电子说

青海,绿色的海洋,以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命名。以青海湖为中心,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命名为海东、海南、海西、海北,朗朗上口,好记。

随着2020年11月海南和海西两个10兆瓦可再生能源基地宣布建成,青海再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这次我们要去青海湖东南60公里的塔拉海滩,这里将以青海湖的名义重建一片蓝色的光伏海。3354题词

从西宁到共和,道路两旁险峻的山峦逐渐退去,视野逐渐开阔:蓝天白云绿草,牛羊点缀,宁静祥和。只有远处山上隐约闪耀的白雪,总会显现出昨夜停雪的痕迹。

这是中国唯一以“共和国”命名的县城。

2011年之前,共和县并没有像现在这样举世闻名。因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基地就坐落在这里,共和县迎来了历史上最热闹的时刻:

在这个人口不足5万的小县城,在光伏电站建设的高峰期,很难找到大吊车。餐饮、住宿、汽修、五金、建材等快速上涨,共和县所在地察布查尔镇人满为患。

这样壮丽的景象,只有上世纪80年代龙羊峡水电站建成时才出现。

黄河“龙头”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

随着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基地逐渐形成,当地一句俗语开始流传,“青海有三海:青海湖、龙羊峡、光伏海。”

这一切都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旗下一家名为“黄河”的企业————黄河水电公司(以下简称“黄河公司”)有关。

十年反转

2020年9月26日,是黄河公司和华为值得纪念的日子。

当晚17时18分,黄河公司投资建设的青海共和2.2GW光伏电站最后一个标段并网发电,标志着世界首个100%清洁能源输送工程(青海—河南DC)配套电源点正式上电。

同时,该项目也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和全球最短时间建成的新能源发电项目(从中标到全部并网用了一年时间)。

与之配套的“青渝DC”,作为世界首条100%清洁能源的UHV输电线路,西起青海海南州,东至河南驻马店,跨越1563公里,源源不断地将清洁能源从西北高原输送到中原大地,高原之光照亮了中原大地的所有灯火。

随着青海共和2.2GW光伏电站的全面并网和青海“十三五”风电项目的相继并网,海南和海西可再生能源装机分别达到1543.6万千瓦和1012万千瓦,两个基地均跃升至千万千瓦,青海“十三五”能源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河南-青海-DC UHV,全长1563公里,高原之光照亮了中原的所有灯火。

然而,对于华为人来说,这一历史性时刻,是与黄河公司并肩工作270个日夜交出的一份完美答卷,也是十年坚持与勤奋铸就的一枚勋章。

十年前,中国逆变器市场还是集中的。

2013年,华为联合黄河公司,首次在青海格尔木光伏电站开通了串联逆变器,用于大型地面电站。这一举动不仅打破了原来集中控制全球的局面,也引领了后来光伏行业的发展进程。

2014年,双方首次掀起智慧光伏大旗,推出基于级联逆变器的智慧光伏解决方案,全面实现电站数字化。

一年后,“智能光伏联合创新中心”在黄河公司成立。该中心孵化的许多行业首创技术在支持和展示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前瞻性和战略性作用

华为在塔拉坦现场的智能光伏服务,累计故障率控制在0.6

很快,2017年,级联逆变器成为光伏逆变器的主流。如今,智能IV诊断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取代了原来繁琐低效的人工运维检查,全球PV平价提前到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智能光伏发源于中国黄河。得益于双方的不断尝试、突破和进取,占地609平方公里的全球最大光伏发电基地,加上100兆瓦的示范基地,助力黄河发展成为真正的全球光伏产业和技术高地。

据黄河公司董事长谢小平介绍,双方已实现“11;2”通过资源对接和优势互补。

十年间,这片土地依靠一条大河和一片沙漠,创造了六个“世界最佳”:

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基地、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运营商、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全球首个100%清洁能源UHV、全球最大的水电站、全球最大的100兆瓦示范基地。

依靠一条大河和一片沙漠,这片土地创下了六项“世界最佳”

100兆瓦示范基地一角

得益于华为的数字信息技术、5G网络应用和智能手持终端,黄河公司建成了中国最大的新能源集控中心,连接光伏电站34座,数据测点超过2000万个,实现了光伏电站集中监控、大数据分析、远程诊断和实时维护。

根据规划,这里最终将建成609.6平方公里的光伏园区(接近新加坡国土面积)和2400平方公里的风电场。

截至2020年底,海南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1865万千瓦,其中光伏900万千瓦、水电550万千瓦、风电410万千瓦、火电5万千瓦,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高地。

塔拉田园

塔拉,蒙古语意为“海滩草原”。

但是在

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干旱少雨和过度放牧,这里是一片戈壁沙丘,是黄河上游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从2011年开始,得益于光伏电站的建设,太阳能电池板的铺设减弱了地表蒸发量,提高了土壤水分,这里的植被逐渐得到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板上发电、板下牧羊,现代科技与传统自然和谐共生的巨幅画卷在青藏高原铺陈开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十年之后,塔拉滩也完成逆变,恢复了她“滩地草原”的本来面貌。

塔拉牧歌:板上发电、板下牧羊

“光伏羊”奔向光伏园

光伏园里牧羊的消息,几乎在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多年不闻的塔拉牧歌再次响彻高原。

在去往基地的途中,黄河公司光伏维检公司生产技术部副主任宦兴胜告诉我们,现在塔拉滩光伏羊已经成为这片土地上又一张响亮的名片,正在注册商标。

宦兴胜在基地

多苟杰,今年50岁,家在铁盖乡,他家的牧羊点就在13区附近。由于家里养了550多只小尾寒羊,需要优质牧草,多苟杰和老婆平时就在这里放牧。

“以前这里没有这么好的草,都是沙子,长出来的嘛,一丛一丛的,就像你们在路边看到的那种,硬,羊不吃的。”见到我们,多苟杰笑着说。

牧民多苟杰和老婆在自家羊圈门口

从塔拉滩光伏项目规划伊始,黄河公司就在思索,如何在工程建设的同时修复当地生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改善”,实现光伏与生态的双赢。

一开始,为了减少荒漠风沙对太阳能光伏板的影响,他们就在园区周围撒下牧草种子。没想到的是,光伏园区内的草很快就比外面高出一大截。

“我们观察到,光伏板的遮挡减少了地表水分的蒸发,另外清洗光伏板的水渗透到地里,草也会长得快一些。”宦兴胜说。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牧草长得过高,会对光伏板形成遮挡,影响发电量;冬天牧草干枯,还容易引发火灾。

从2015年开始,黄河公司试着在园区投入600只羊,效果不错:既方便了牧民,又让园区的草得以控制在一定的高度不至影响发电。

围绕国家及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求,从2015年起,黄河公司开展了大型荒漠光伏电站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光伏电站建设对区域土壤水分条件的改善和植被恢复产生了良好影响,平均风速降低41.2%,空气温度日均减温0.5℃,空气湿度日均增湿2.1%,20厘米深度土壤增湿32%。

从此后,黄河公司调整了园区光伏支架设计,从原先离地50公分,升高到1.2米。

尽管由此带来了建设成本的增加,但通过与周边牧民签订园区放牧协议,加上光伏园区建设与运维给周边村民带来就业机会,以及在光伏电站内套种昆仑雪菊、透骨草等经济作物,黄河公司逐渐摸索出一套“光伏+生态+惠民”模式,发展光伏经济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交通、城镇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加速了黄河上游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与稳定。

基于黄河公司在塔拉滩的生态修复实践,2018年,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实验室在黄河公司成立,专门致力于以青海为代表的西北干旱荒漠化地区生态治理研究。

如今,5000多只光伏羊在园区里吃草、休憩,牧羊人的歌声从草原深处传来,空气里洋溢着幸福快乐的味道。

铁盖乡的小姑娘——多杰闹措

有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基地作为支撑,青海电网作为中国清洁能源占比最高的区域电网,自2017年以来陆续开展了“绿电7日、9日、15日、30日”活动并大获成功。

2021年8月16日,这一纪录再次被刷新至百日。

十年沧海桑田,塔拉荒漠重现绿洲。

站在30米高的巡检塔里向外望去,一汪蓝色的光伏海洋与不远处的青海湖相映成趣,“大美青海”的盛名大概是不负的。

原文标题:以“青海湖”之名,再造青海 让科技与自然共生,看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基地如何给出答案?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