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在新视野市场的时间所剩无几

2021-09-03 16:19 来源:凤凰网科技

市场留给小米汽车的时间所剩无几

小米汽车在市场上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出品 《新视界》 深度报道组 凤凰网科技 凤凰新闻客户端

作者丨徐硕

编辑丨赵泽

核心提示:

1.今年3月宣布造车后,雷军的小米汽车终于落地。9月2日,工商信息显示,小米汽车注册地落在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2.造车的链条太过复杂,小米汽车疯狂地收购、投资、获取技术和人才只是刚开始,能否赶超其他车企,还要看其后期有多大的爆发力。

3.随着各大互联网巨头入局造车领域,整个造车市场处于亢奋之中。从成立公司到量产汽车,小米至少还需要35年的时间,彼时的汽车市场又还能给小米多大的试错空间?

小米造车终于从纸面落到了地面。

在猜测声中,小米汽车的注册地终于在2021年9月2日公布。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其注册地为北京是经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的。

就在前一天,雷军在微博上宣布,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完成工商注册,注册资本100亿元,雷军亲自带队。工商数据显示,小米汽车的唯一股东是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雷军在微博上宣布,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则完成了工商注册

雷军在微博上宣布,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完成工商注册。

自从今年3月宣布造车后,雷军就不曾停下脚步,首先组织局做主持人,召集车圈主要玩家,召开闭门会议。李湘、王传福、何等;随后,他走访了广汽、SAIC、长安等车企,以及电池巨头当代安普瑞斯科技有限公司和知名零部件供应商博世。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小米对汽车产业链等多个环节进行了2000多次调查,仿佛试图了解整个汽车产业链的每一个细节。

“预计到2021年底,将是(小米汽车)团队的招募阶段。”8月25日,在小米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小米集团总裁王翔表示,小米汽车已收到2万多份简历,组建了一个300人左右的团队。王翔说,小米汽车的首要任务是找到500多名专注于L4自动驾驶技术的人才。

小米汽车招聘海报

小米汽车招聘海报。

翻看小米的招聘信息,涵盖了自动驾驶的各个领域,从决策规划、毫米波算法到车载基础设施等诸多岗位,无不展现出小米对自动驾驶的野心。

然而,对于小米汽车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如果你不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抓住最后一票,你可能会永远错过这辆车。

投资、并购、整合,“拼装”的小米汽车?

在前几天的财报会上,小米还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神东科技,交易总金额近7737万美元。

未来小米将会深度参与自动驾驶,以及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研发。”王翔表示,并购可以加速这一进程。

收购DeepMotion是小米宣布将造车以来最大的一笔收购。然而,与几年前马骁智星等众多自动驾驶R&D公司超过10亿美元的融资金额相比,7000多万美元的收购对小米来说确实是一笔不错的交易。

神东科技的自动驾驶团队实力也在业内名列前茅。其四位联合创始人均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一直专注于深度学习和立体视觉研究。

早在2017年,神东科技CEO蔡睿、CTO、首席科学家杨就搭建了一个方案,通过摄像头阵列帮助无人车实现3D感知、高精度地图绘制和定位。在高精度地图方面,2018年自动化程度达到近90%。

据接近小米的消息人士透露,在组织架构上,深动科技有可能全员加入小米汽车,这位骨干人员将承担自动驾驶各模块负责人的角色,并向人工智能部总经理叶行军汇报。

在小米的造车地图中,自动驾驶绝对是最重要的部分。早在今年6月,小米就投资了国内知名的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技术供应商Longvision Technology,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开辟自主泊车生态。目前,有穆宗科技的主要客户之一。

汽、长安、东风等车企,并已有多款车型搭载了纵目科技的自动泊车系统。

同一个月,小米还斥资超3亿美元投资了国内激光雷达初创企业禾赛科技,后者在激光雷达的底层技术、核心元器件、光电芯片以及基于深度学习感知能力等方面均有着深厚积累。而这笔融资也将用于其智能制造中心的建设、前装量产激光雷达的大规模交付以及车规级激光雷达芯片的研发等。

禾赛科技

禾赛科技

一个月后,小米再次领投了一家智能汽车供应链初创企业几何伙伴,其核心产品为自动驾驶软硬件集成系统。不同于禾赛科技的重资金投入,几何伙伴更倾向于成为自动驾驶方案提供商,实现软硬件的自主研发制造,为车企提供面向自动驾驶的基于机器感知和学习的软硬件集成系统。

除自动驾驶外,小米在动力电池方面也不遗余力加大投入。今年7月底,小米先后投资了动力电池制造商蜂巢能源及锂电池上游材料供应商赣锋锂业,而二者均为电池领域的龙头企业。

很明显,抓住动力电池供应商及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小米可以省去很多后顾之忧。只不过造车的链条太过复杂,收购、投资、获取技术和人才都只是刚开始,在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场景、商业化等方面都不太明晰的阶段,小米在各个方向的布局,或许有助其规避一定风险,但能否在自动驾驶领域赶超其他车企,却还要看其后期有多大的爆发力。

造车赛道早已变得拥挤

2021年以来,随着各大互联网巨头入局造车领域、传统车企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整个造车市场仍旧处于亢奋之中。

汽车赛道早有巨头加入,图为搭载了华为系统的新能源汽车

汽车赛道早有巨头加入,图为搭载了华为系统的新能源汽车

商务部上个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月~7月,新能源汽车销量147.8万辆,超过2020年全年水平。

工信部在日前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年报2021》中表示,新能源乘用车消费主体逐步由公共领域向私人购买转变,私人消费占比大幅提升至70%左右。

此前理想汽车曾预测过,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800万台,远高于工信部规划的500万台。

“只有至少占据20%市场份额的玩家们,才有可能进行下一轮的角逐与厮杀。”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曾表示,智能汽车行业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现实仍旧过于残酷。

为了抢占更多市场,特斯拉不惜把价格一降再降,只为获得更多销量;蔚来则切入大众领域,成立新品牌,针对更广泛的中低端用户,拟发布20万左右的新能源汽车;传统车企比亚迪亦是如此,上线年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而理想则是通过研发新产品、聚焦家庭场景来扩展自己的汽车生产线……

车企们都在为争夺最后的入场券,挤得“头破血流”。 这也是为何造车三小只们,相继登陆美股后,又陆续二次回港上市,目的就是为后续竞争筹集更多“弹药”。

截至2021年6月30日,理想、小鹏、蔚来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定期存款及短期投资总额约为365.3亿人民币、328.7亿元人民币、483亿元人民币。回港上市后,理想和小鹏又分别筹得116亿港元及158亿港元。

“这是一场针对钱、渠道、场站、人才等多方面的挑战,如果切入时机不够早,就会陷入被动被其他选手抢占,”沈亚楠曾表示,未来五年,将会是全面战争的时代。

相比之下,小米造车时宣布先投入的100亿元人民币不过是杯水车薪,后期的100亿美元何时投入、以怎样的方式投入以及能不能投入,暂时都无法下定论。

市场人士认为,从成立公司到量产汽车,小米至少还需要3~5年的时间,彼时的汽车市场,又还能给小米多大的试错空间?

但小米只能先“用钱买时间”,追上大部队,再向终点冲刺。很显然,留给小米的时间所剩无几。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