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第六镜创始人CEO刘闯:AI行业如何“慢跑”?
出生在“互联网沙漠”西安的六镜三位创始人都来自西北工业大学。这家公司显然没有“AI四小龙”这样的明星企业的经典创业故事。几年前,第六面镜子可能很难获得市场认可和资本关注。
随后人工智能行业开始分化,资本意识到实现人工智能价值的时间表已经超越了产业现实。有成熟产品和落地场景的AI公司在此期间浮出水面。
第六镜报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闯
“目前,AI行业还没有得到冷静资本的认可。好在大家都比较注重落地。在过去的两三年里,泡沫会逐渐消失,每个人都会沉下心来寻找自己的场景落地,这一般都是好事。”第六镜报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闯说。
作为一家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第六镜在9月份宣布从能源化工企业徐阳集团获得数千万A系列融资,公司估值达到7亿元。
没有明星团队的AI创业公司如何在生存的基础上活得更好?
两次融资
第六镜成立于2014年,较早进入人工智能行业热潮。和第六面镜子一起跑的是“AI四小龙”,商汤成立于2014年,从云成立于2015年,易图和永恒世界早几年;与此同时,更多的AI公司没有跑出来,消失在行业中。
第六面镜子的发展介于两者之间。刘闯说:“当时对投资的理解比较狭隘。我们认为,一个企业的最低底线是,企业要有能力对自己的盈亏负责,从滚雪球或一步一步承接定制项目开始”。
算上A轮融资,第六镜只开了两轮融资。我第一次获得融资是在2018年,当时的投资方是星中能。当时的六镜面临着从软件公司到硬件公司的转型,从零开始做硬件,对于一个轻量级纯算法团队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投资。
第二次融资是本轮。徐阳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焦炭生产商和供应商。它表示,第六镜战略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工业大数据与AI技术的结合。第六镜技术不仅拥有丰富扎实的实际场景应用经验,还拥有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双方将以工业AI为合作起点,推动焦化化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工业AI应用。
“它既是客户,也是投资者。”第六轮投资者,徐阳集团,不仅仅是资本投资。刘闯说,“我们在选择投资者时更加务实。除了常规的风险投资机构,我们也希望有一些行业战略合作”。
刘闯介绍,A轮融资主要有两个目的。首先是进入工业AI行业。与民用解决方案相比,工业AI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是一个巨大的飞跃,硬件的机械结构、工程设计、最终生产器件的过程以及核心技术的安装都是昂贵的。
二是城市AI的标准化。第六镜希望对城市AI的产品进行充分的标准化,标准化后的产品能够更好的被渠道提供商交付。
“计算机视觉产品都涉及场景的定制。大部分渠道提供商只有业务能力,很少有自己的研发;d能力。如果渠道提供商无法实现场景交付,AI将很容易陷入具体场景,”刘闯说。
唯一的办法:软硬结合
在做硬件之前,第六镜主在算法上的支出并不大,几个大项目足以维持公司运营,实现正盈利,从算法到软硬件融合,更多的是从客户层面。
比如人脸识别的落地。起初,人脸识别没有反馈屏。整体拓扑逻辑是购买第三方摄像头,然后将网线连接到第六镜像服务器进行operat
现在用户需要的设备可以集成控制器、算法、计算能力、摄像头、屏幕等。并实现简单高效的控制功能,让厂商可以更好的部署和实现,而用户可以达到最佳的体验。
红眼系列一体机是六镜在2017年研发的人脸识别硬件,也是六镜的主打产品。与上一代产品相比,红眼VI的计算能力提高了5倍以上,功耗降低了35%。
据悉,红眼VI离线识别的支持者已经增加到10万,整个识别过程的处理速度提升到了100ms。如果将速度放慢到200ms,离线识别的次数可以进一步扩大到20万,足以覆盖目前的大部分使用场景。
刘闯说,第六面镜子将提供的不仅仅是算法,它肯定会匹配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客户可以做减法。这也是AI落地的第六面镜子的想法和理念。“虽然我们是一家以算法起家的公司,但我不只是做算法,因为如果我们只做算法,未来公司真的很难生存。”
人工智能是实现标准化交付的唯一途径。越来越多的AI厂商开始做硬件,第六镜踩了很多坑。
刘闯感慨地说:“每一步都是坑。第六面镜子从零开始。没有做这件事的经验和基因。我们中间好几次都想放弃。毕竟这东西的产量暂时不大,但是供应链和成本控制,不良品率等。这个量级下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你能控制的事情也不多。”
对于AI厂商做硬件,刘闯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以算法为顶跳出框框”
,更注重应用、更注重落地,我觉得这是一个良性竞争。”从中游切入
“无论是在城市AI,还是在工业AI领域,我们都是以数据应用提供解决方案,包括科研技术,硬件产品等等。"刘闯说道。
“我们以中游身份进入,策略就是先把中游的事情做好,以点的方式做好,做的足够深,足够透彻,再去给行业合作,把上游、下游尽可能的打通,未来无论在哪个行业场景都是这个做法。”
工业领域第六镜的“中游”定位体现的更加明显,上游有传感器、芯片等,下游是工业软件等,第六镜只做中游的部分。
例如第六镜推出的热态钢轨表面检测及轮廓测量系统,用于生产线上连续检测热态钢轨表面和尺寸精度,同时实现长材尺寸轮廓和表面质量的精准检测,用以解决大型轧钢厂人工检测造成的精度、速度和质量问题,在生产环节直接降低超过30%的次品率。
此外,在第六镜科技打造的“煤矿状态专家系统”方案中,还引入了数据中台和可视化,将物理矿区抽象为数字矿区,结合矿区人员、物料、设备的统一管理,形成数字ID,保证生产行为可查可溯。
据介绍,第六镜科技的核心算法平台并没有采用开源的深度学习框架,而是自主研发了深度学习训练及部署框架、分布式端边云AI协同框架、AI算法工具库为核心的工业级AI基础研发平台。
“目的是为了让场景更好的去使用。开源框架有很多冗余的功能对我们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在真实场景使用,效率和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第六镜必须要做一个轻量化的框架,必须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刘闯说道。
对于产业直接竞争,第六镜表示并不担心,目前各个公司越来越深耕细作,处于“各有千秋”的阶段,而且差异化非常明显,市场导入期已经结束,AI厂商已经开始慢慢抢占细分市场,并不存在特别明显的竞争情况。
AI产业是一场长跑,第六镜恰好跑出了“慢跑”的节奏。在公司规模尚小时,第六镜主要依靠大客户实现商业持续。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摆在第六镜和刘闯面前的新问题,将会是标杆场景后的迅速复制。
延伸 · 阅读
- 2021-11-08 16:03Airspeeder电动飞行赛车完成首飞试飞 100公里加速约2.8秒
- 2021-11-08 16:03华为双模VR、AR耳机专利获授权
- 2021-11-08 16:0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活动启动
- 2021-11-08 16:03医药股份大反弹!华东、恒瑞医药日限涨8%以上 高福仍未解
- 2021-11-08 16:03专访Shokz韶音中国区CEO杨云,探寻逆势下韶音不降反增的秘密
- 2021-11-08 16:03广电总局向湖北捐赠网络视听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