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变阵”背后:国内增长见顶 范姜出海寻找第二条增长

2021-12-10 16:51 来源:凤凰网科技

阿里的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是意料之外但又出人意料的:

和往年一样,阿里在“双十一”后宣布结构调整和人事变动,但今年调整规模比往年大很多,被称为“六年一次”。

根据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兼CEO张勇12月6日发布的内部信,阿里升级“多元化治理”体系,任命岱山和范姜分别负责新成立的“中国数字商务”和“海外数字商务”。

其中,“中国数字商务”板块包括大淘宝(包括淘宝、天猫、阿里妈妈)、B2C零售业务群、淘菜菜、淘和1688等。“海外数字商务”部分包括两个海外业务,全球速卖通和国际贸易(ICBU),以及几个面向海外市场的子公司,如Lazada。

首先引起业界关注的是戴珊和范姜权威的转变。B2B业务集团和淘大菜菜负责人戴珊进一步扩大了管理权限;淘宝天猫前总裁范姜单独负责海外零售业务,无论是管理半径还是业务重要性,都比以前小了。

这不仅是一次“人事”调整,也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核心在于通过更敏捷的组织战略,尤其是更明确的内需和全球化战略方向,确保阿里三大战略的落地。

国内增长见顶,淘系B系打通。

一直以来,在阿里内部,核心业务根据业务客户分为To C线和To B线。其中,面向消费者的商家如淘宝、天猫属于To C领域,又称“淘系”,而面向中小企业的商家如1688、全球速卖通属于To B领域,常被称为“B系”。

组织架构调整后,在国内,淘系和B系已经全面开放。此举与阿里核心电商业务增长“失速”不无关系。

阿里发布的2022财年第二财季(对应2021年第三自然季)报告显示,剔除高辛零售盘整的影响,其电商业务收入为1065.75亿元,同比增长12%,为近五年电商业务最低季度增速;中国市场年活跃消费者约9.53亿,达到“天花板”。

在这背后,中国网络零售市场的规模增速正在逐渐下滑。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将从2018年的23.9%提高到2019年的16.5%,再提高到2020年的10.9%。甚至整个国内零售市场的增速都放缓了。数据显示,3月以来我国社会消费总额呈下降趋势,三季度出现较大回调:8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395亿元,同比增长2.5%,但环比下降;9月份,社会福利总额同比增速仅为4.4%。

告别增量市场,阿里需要从中国股市寻找增长,重点将放在供给端,这有赖于产业整合和效率提升。比如1688上的中小企业可以在淘宝和天猫开店,淘宝和天猫的店也可以在b部门找到更好的货源和供应链。

特别是阿里“对社区团购的投入没有上限”。作为阿里电商体系的新增长极,淘菜菜等业务有望与淘打通,并得到后者流量和供应链资源的支持,从而达到新的水平。

至于为什么把“权力”交给岱山,那就得说说女将军的履历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了解,戴珊于1999年加入阿里,是其创始团队的“十八罗汉”之一。早期,她主要负责销售、营销、人力资源等职能岗位。2017年,她从客服业务回归B2B,成为B2B业务集团总裁,分管集团国际国内批发交易平台阿里巴巴(Alibaba.com)和1688,国际零售交易平台全球速卖通。2018年8月4日,戴珊担任法定代表人

由于发展相对缓慢,无论是阿里内部还是外部,对B端业务的关注度都比较低。但近年来,在岱山的带领下,B系列孵化出了淘、淘菜菜等新业务。具有鲜明的表现。最新财报数据显示,淘大全年活跃人数超过2.4亿,单季度增长5000万,是阿里电商用户最大的增长点,淘大菜菜的GMV也增长了150%。

目前,作为阿里唯一一位带兵战斗在业务一线的创始人,岱山既有工业互联网经验,又有消费互联网经验,这应该是张勇信任他掌管阿里整个业务的重要原因,阿里业务占营收的三分之二。

范姜出海寻找第二条增长曲线。

与国内市场的增长高峰不同,阿里在海外市场潜力巨大。

据了解,早在集团成立之初,阿里就打造了阿里巴巴国际站(ICBU)并进入跨境电商领域;2010年,B2C跨境出口平台全球速卖通上线。自2016年以来,在多个海外电商平台投入巨资,包括东南亚领先的电商平台Lazada、土耳其领先的时尚电商平台Trendyol、南亚最大的电商平台Daraz、印尼电商平台Tokopedia等。

截至2021年9月30日季度,阿里跨境及全球零售批发业务收入合计150.92亿元,同比增长34%,超过集团整体增速。其中增长最大的主要来自Lazada,单量同比翻番。可见,阿里海外电商业务处于较高水平。

速增长期,不过,该板块合计营收还只占据集团整体的7%。

从用户角度看,阿里巴巴曾定下了到2026年前服务20亿用户的目标,而截至今年9月末,如上文所述,国内用户规模已达“触及天花板”的9.53亿,仅有2.85亿消费者的海外市场,则将成为阿里未来用户增长的主战场。

目前,阿里海外电商业务重点布局还在东南亚地区。据谷歌、淡马锡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21年东南亚数字经济报告》,电商仍是东南亚互联网经济最大的增长动力。到今年底,电商产业商品交易总额将超过12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0%;2025年有望达到2340亿美元,超过此前预计的1720亿美元,届时将占3630亿美元数字经济规模的64%。

另有媒体报道显示,印尼人口的平均年龄是27岁,土耳其人口的中位数年龄28.5岁,巴基斯坦的人口更年轻,年龄中位数仅为20岁。这也意味着,东南亚、南亚、土耳其等新兴市场还有大量的增量红利和人口结构红利待挖掘。

“过去几年,阿里巴巴海外市场增长迅速,海外年度活跃消费者已达2.85亿,但距离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公司,距离在潜力广阔的海外市场有更大作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张勇在内部信中也表现出对阿里海外业务更高的期许。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外界对于蒋凡被“边缘化”的传闻。

公开资料显示,蒋凡曾任职谷歌,参与谷歌地图、搜索质量、内容广告等众多项目的研发,后独立创办“友盟”,在2013年友盟被阿里收购后进入阿里工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4年,蒋凡负责牵头手淘的无线化转型,一手打造了淘宝的内容生态;此后一路跃升,从手机淘宝负责人,到2017年出任淘宝总裁、2019年兼任天猫总裁,后又分管阿里妈妈事业群,始终处在阿里To C最核心的业务体系。2019年6月,蒋凡还荣升阿里最年轻的合伙人。

转折点发生在2020年4月,蒋凡因个人家庭问题处理不当,引发严重舆论危机,阿里合伙人身份被取消,职级从M7(集团高级副总裁)降级到M6(集团副总裁),此后便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

如今再提到蒋凡,张勇一如既往给予了肯定:“蒋凡在大淘宝七年时间,为淘宝的无线化、个性化和内容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期待他“带领团队在海外市场发展中实现更多创新”。

可见,如若蒋凡能在海外成功建立起阿里的第二增长曲线,未来仍堪大用。但他能否做到,还未可知。毕竟海内外电商环境不尽相同,不是“复制一个淘宝”那么简单。

从中台战略到多元化治理

在业务调整和人事变动背后,“多元化治理”成为阿里集团全新的组织战略,这标志着,过去几年阿里最重要的“中台战略”走弱。

2015年12月,阿里提出“大中台,小前台”战略,希望建设统一的技术架构、产品支撑体系、安全体系、服务体系,去支撑上面多种多样的业务,以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提升整体服务效率。不少业务由此轻装上阵,进入发展快轨,包括闲鱼、菜鸟、阿里云、盒马、天猫精灵、淘菜菜等。

张勇曾道,“所有组织的变化,无非就是纵和横、分和合两个序列关系。你要跑得快,就要分,纵向扎深;你要沉淀经验、沉淀知识积累,你就合,横向统筹。”

这样看,中台战略是以一个 “横过来” 的资源共享体系,使阿里越来越走向“一个阿里”。而“多元化治理”则试图让各业务在自己“纵向”的杆子上跑得更快。

这源于,今天的阿里,已经不是一家依托单一业务的公司,多年的扩张使其拥有庞大的组织,同时业务线也更为复杂——每个业务不仅特性不同,赛道完全不一样,且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历史阶段也不一样。“多业务引擎驱动未来增长”的格局正在形成。

事实上,此前就有消息称张勇放权管理,将内部数十个事业群进行划分,实行业务板块总裁“经营责任制”。目前,除了此次调整中新设立的“中国数字商业”和“海外数字商业”两大板块已有统管总裁,云与科技板块由张建锋统管,本地服务板块由俞永福分管。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中台战略”还是现在的“多元化治理”,阿里追求的核心目标从未变过,即“敏捷组织”。

据了解,张勇接任阿里巴巴CEO以来的6年,曾经多次在内部信中强调“生产关系”,并把敏捷组织作为生产关系变革的核心目标。此次,张勇谈及调整初衷再次表示,“在各个业务领域用更清晰的战略蓝图、更敏捷的组织面向未来,真正创造长期价值。”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