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被吐槽 告诉你为什么从经济角度安排!

2021-04-29 11:10 来源:第一财经

五一假期越来越近了。

这个假期持续五天,是2008年五一黄金周取消后最长的五一假期之一。本来应该是一件开心的事,却引起了口角,因为五天中只有一天是真正意义上的假期,另外四天包括两个周末和两天假期。很多网友觉得为了“拼凑”一个小假期,付出了前后两个周末受影响的代价,打乱了正常的工作生活节奏,似乎有些得不偿失。

客观来说,大家的吐槽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会发现假期虽然不是很讨喜,但也是有道理的。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宁愿“拼凑”也不愿意请五天假?

答案很简单:促进消费。

2020年以来,除了疫情,最常听到的词大概就是“促消费”了。特别是在疫情过后的经济复苏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把促进消费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重要出发点,比如之前发放消费券和提供购车补贴,最近加快发展新的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些都凸显了消费的重要地位。

幸运的是,自今年年初以来,中国消费市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上升趋势。据一季度统计,粮油餐饮必要消费已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甚至更高,汽车、金银、珠宝、通讯设备可选消费也恢复良好。

但商务部领导在介绍当前国内消费形势时指出了问题:“消费复苏仍不平衡.人民的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不平衡”体现在哪里?哪些方面的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旅游业肯定是其中之一。

众所周知,因为旅游的本质特征是旅行、聚集、社交等。整个行业受疫情影响最明显,甚至几乎停止:景点关闭,酒店闲置,餐厅关闭,航班大幅减少.很多旅行社遇到了现金流紧张、服务难度加大、旅游合同纠纷等问题,2020年的经营预期被彻底颠覆。虽然疫情防控形势稳定好转,旅游业呈现明显复苏趋势,但进度仍落后于其他消费领域。

以今年清明节为例,数据显示,三天假期国内游客数量达到1.02亿,已恢复到疫情前的90%左右水平,但国内旅游收入仅为2019年同期的56%。虽然有些景点存在周边游、短途旅游、门票降价等因素,但旅游消费市场相对低迷是不争的事实。

就旅游业本身而言,它不仅涉及餐馆、酒店、交通、景点、超市、娱乐设施等多个领域,还涉及农业、园林、建筑、金融、保险、通信、广告等其他配套产业部门。它贡献了GDP的11%,创造了近8000万个就业岗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深远。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旅游消费能够得到拉动,必然会导致一系列行业消费的复苏。但前提是中国人要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否则很难付诸实践。

这就是五一假期休假五天的良苦用心:刺激“假期经济效应”,从而拉动旅游市场乃至国民经济。

事实上,“假期经济效应”的能量往往与假期长短正相关。比如去年国庆长假前7天,全国接待国内游客6.18亿人次,同比回升79.0%;国内旅游收入4543.3亿元,同比回升69.9%。许多去过热门旅游城市的人

此外,休息五天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比如,很多因为“当场过年”倡议而无法回家的人,可以利用这个五一假期回家看望父母,和老婆孩子共度时光。不也是一个快乐的场景吗?

但是为什么长假之后还要休假呢?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稳定经济生产,而不是懈怠。

纵观目前,虽然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各行各业稳步有序运行,疫苗接种工作逐步推进,但要清醒地认识到,海外疫情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许多国家出现了变异病毒,每日新增病例居高不下,新一轮全球疫情警报已经敲响。但是国内很多地区都面临着海外进口的风险,一旦发现新的案例,必然会影响当地的经济运行。

不仅如此,之前的疫情给很多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感谢中国疫情防控,正是重整旗鼓,迎头赶上的好时机。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如果不落实五天休假计划,很可能会影响工作节奏和业务回暖势头,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负担。

为什么中国经济一季度表现这么好?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就地过年”明显减少了返乡人流,大大缩短了停工时间,而且春节后复工的步伐也比前几年快。特别是工业和建筑业改变了前几年就业稳定性差、产能恢复相对缓慢的局面,有效产能保持在较高水平,极大地提振了经济,升温,带动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业率等几个关键指标的改善。

总之,只有稳定生产活动,才能稳定基本经济盘;当基本情况稳定下来,失业率就会下降,人们的收入就会更有保障,幸福的生活就会更有底气。如果工作和收入受到影响,即使我们能多给几天假期,人们也很难有足够的闲暇和优雅来享受。

毕竟,“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

但是,说句良心话,中国工人确实太“辛苦”了

”了,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

  这里可以简单算一笔账:如果剔除周末的双休,国人每年的法定休假天数为16天,且不说荷兰、丹麦、瑞典等高福利国家与法国、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单说在亚洲地区,我国的法定假日也明显低于日本、越南等国家(见下图);另外,从工作总时长上看,2018年中国人均全年工作时长达2100个小时,仅次于墨西哥的2225个小时,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工作时长。值得一提的是,这当中不少大城市的“996”、“5+2”等加班现象已是见怪不怪,即便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如今也是忙碌不堪。

  至此,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我们工作那么“拼”,为什么不能多放几天假呢?

  原因在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还不足以支撑过长时间的休假,虽然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成果有目共睹,但不同行业、区域间的发展步伐并不一致。且要是论人均GDP,我国在世界上位居70名上下,同发达国家和高福利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而这些国家的居民,几乎都曾有过工作量大、上班繁忙的经历。可以说,高度发达的经济才是人们实现长时间休假的前提保障,正应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老话。

  不过客观地说,一个国家真正意义上的强大,绝不仅仅体现在全社会范围内的物质财富上,国人精神层面的愉悦与升华同样不可或缺,而这在相当程度上,是需要足够的闲暇时光来加持。从这个角度看,延长休假的确是有必要的。从经济层面考虑,这除了能促进消费之外,还可以让人们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学习新技能、反思经验教训,进而有助于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并带动国民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事实上,如果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国人的假期其实已经在持续延长了。最具代表性的例证便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的周末休假制度从过去的1天、1.5天调整到如今2天休假,一些地区还在探索2.5天休假制度。与此同时,我国还在致力于完善带薪休假。此次央视发表的评论中又再次提到:“关键之策在于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给人们更多出行的自由和空间,使旅游、休假更加自主和均衡”,这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我们不妨多点耐心,再多点信心。

  (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