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中的冯超加班费:一个不同关注的“生意”

2020-05-12 11:0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丰超收费事件中,尽管已经被许多管理部门点名,快递公司却很少发出声音。作为回应,当《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联系中通快递和其他公司时,他们表示仍在观察和评估事故的影响,无法进一步置评。

首先宣布了加班费,然后宣布了中国邮政智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邮政智迪)的合并。五一假期前后,深圳丰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超科技)利用这两条重磅新闻,将自己陷入舆论漩涡。

从消费者投诉到社区产业委员会的“反击”,持续的费用纠纷迫使丰超科技最近通过一封公开信表达了“深深的不安”。然而,在公开信中,丰超科技并未屈服于这一指控,并认为其“会员服务”是提升行业服务能力的整体考虑。错误在于它没有向公众“解释清楚”。

然而,丰超科技的强硬可能并不是真正针对消费者的。在加班方面,丰超科技不排除在12小时的存储时间上做出让步。然而,在这场由冯超的快递柜、快递员工和消费者收取费用的“战斗”中,隐藏在快递员工背后的快递公司很少“曝光”。

“即使用户同意收取丰超快件柜台的费用,以现有快件柜台的规模,也不足以支付快件柜台的费用。”快递业专家赵晓敏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中告诉记者,在这场争论的背后,快递公司很可能不得不“买单”,但这将被转嫁给消费者。

快递柜盈利模式难解

2010年,中国邮政铺设了第一个智能包裹投递终端,揭开了中国智能快件柜发展的序幕。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智能快件柜市场先后出现了“快递”、“中集电子栈”、“收货单宝”、“云柜”、“风超”、“菜鸟邮”等品牌。其中出现了中国邮政、阿里、京东、顺丰控股、通达快递等众多大公司。

智能快递柜的出现与中国快递业强调的“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密切相关。妥善解决了收件人时间与快递投递时间的冲突、快递人员节省的时间与二次投递频率的降低、因保留住宅物业而造成的丢件纠纷、快递公司提高快递投递效率等各方的痛点,避免了“仓库爆炸”现象。

因此,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智能快递柜的数量迅速增加。根据国家邮政局的统计,截至2019年底,中国智能快递柜的数量已经达到40.6万个,比2018年增长了约50%。

在这场流行病中,智能快递柜在“非接触式递送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4月,国家邮政局局长马俊生表示,将引导省市邮政局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推动将智能快件箱(信箱)和公共服务站纳入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规划建设。这标志着中国智能快递柜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对于智能快递柜公司来说,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行业十年的发展历程不仅没有为智能快递柜找到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反而不断暴露出其运营的弊端。

成都三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台控股)已经试水多年。

2012年10月,三台控股发布公告,改变募集资金用途,计划投资6000万元“24小时自助便捷服务网格及平台建设项目”,成立成都来来网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来来),开展“快件易”业务。

开始f

财务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17年,“快件”业务分别为三台控股带来收入3200万元、3.09亿元、2.24亿元和1.42亿元。然而,在相应的一年中,由于大量的“快速交割”业务,三台控股的投资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并不乐观。其中,2015年和2016年的数字分别为-21.16亿元和-11.50亿元。与此同时,线下网点规模的扩大导致“快递”业务整体设备折旧增加,从而拖累净利润。

根据财务数据,当三台控股将成都的部分股份出售给中国邮政资本时,目标公司在2016年损失了5.11亿元。然而,在中国邮政资本和其他方面接管业务多年后,中国邮政智迪在2019年仍亏损5.18亿元。

有意思的是,在谈到丰超科技合并的影响时,三台控股表示,将不再分享钟繇置地的损益,公司的盈利能力将得到显著提高。

事实上,作为此次收购的收购方,丰超科技近年来对其运营一直不乐观。2019年,丰超科技的母公司丰超开曼亏损7.81亿元。

由此可以看出,就盈利能力而言,智能快递柜无疑是一个“烫手山芋”。

“国内智能快件柜市场目前处于发展政策不完善、用户不熟悉、企业无利可图的早期阶段。”中国物流协会特约研究员杨大庆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分析道。首先,目前智能快递在中国的渗透率不足,并且“负担不起”综合价值。二是智能快件柜使用率不高,由于“无法支持”高频兑现,难以实现延伸价值。第三,重复使用率不足,因为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大多在电子商务快递,而智能快递柜的用户群不稳定。

“一组快递柜的价格在4万到5万元之间,需要反复升级。加上社区入场费、水电费等。企业仍处于投资期”杨大庆进一步表示,智能快件橱柜公司目前的亏损也与该公司处于投资布局阶段有关。

那么,在这个阶段,智能快递柜是如何赚取收入的呢?答案出现在三台控股2017年出售成都的计划中。

根据当时的销售计划,“快件快件”的业务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送货费、滞纳金和广告费。其中,送货费是向快递员收取使用橱柜的服务费。逾期收费是根据逾期天数向对象的所有人收取逾期保证金服务费。然而,多年来“快速交货和轻松交货”的收入模式表明,上述三项收入不能涵盖所有成本。

那么,丰巢科技能否破局呢?

《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发现,2018年,丰超科技已经迈出了转型的步伐。

外界仍在关注智能快件柜如何突破利润难题,2018年6月,微信公众号“丰超快件柜”悄然更名为“丰超智能柜”,并一直沿用至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2018年5月,丰超科技在徐州东站推出了国内首款高铁智能机柜,主要提供行李寄存、快递等功能,满足高铁枢纽人群的综合需求。根据丰超科技计划,预计2019年将在浙江、江苏、上海和山东等中国重点省市安装近100个高铁机柜。

这是风超科技在社区场景之外的其他公共场景的延伸。一位业内人士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上告诉记者,冯超正在探索仓储环节,选择火车站等公共场所更容易吸引付费客户。

  丰巢收费是“声东击西”?

“快件快件”案例表明,向用户收费似乎无助于智能快件柜企业实现利润。

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赵晓敏认为,快递柜在中国的规模和利用率

“这一事件的焦点不在于冯超的指控,而在于快递员为何在未征得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多次将快递放入快递柜中。”赵晓敏说,智能快递柜的出现大大增加了快递员每天平均递送的物品数量,提高了递送效率,这对快递公司本身也是一件好事。一般来说,快递公司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许多快递员愿意向丰超快递柜台支付服务费,而这一事件的压力最终会传递给快递公司。

5月11日,上海市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对冯超的加班费用做出回应,强调“快递公司将快递物品放入快递柜时,必须获得消费者的明确同意。”这也出现在江苏、浙江和其他邮政管理部门的回复中。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消费者协会在最近的回复中也明确表示,快递公司应承担未经收件人同意而存放在快递柜中的费用。

中通快递、大云有限公司等快递公司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上告诉记者,他们都要求快递人员按照中国《快递暂行条例》的要求发货。然而,一些快递公司的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每个快递公司的送货情况不同,而且对物业和客户的要求也不同,所以不可能对快递公司进行统一要求。

一名快递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丰超快递柜台按每件快递的大小收费0.4-0.6元,但对于每天400-500件的快递量,放在快递柜台会大大提高快递效率。

“我们也知道顾客抱怨他们没有打电话就把橱柜放好了,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一天内完成送货。”这名快递员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中告诉记者,快递公司也有相应的处罚措施。顾客抱怨说,过去一个快递员罚了50元,但他们仍然愿意“用刀子舔血”。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除顺丰、京东等快递公司外,通达快递等快递公司的薪酬结构几乎都是按照“基本工资提成”设计的,即快递人员的收入分配是基于计件工资模式。在这种工资模式下,快递员送的快递越多,他的收入就越高。

受此影响,一方面,通达快递公司的薪酬模式客观上导致快递人员对智能快递柜的依赖。另一方面,在“联盟制”模式下,各大快递公司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快递人员的这种快递行为,因为他们对网点的业务需求比较稳定。

2017年2月,童渊快递在北京、合肥、天津和上海的几个快递站发生了罢工和人员短缺。此次入网事件拖累了童渊快递2017年第一季度的经营业绩,也为其他“通达”快递公司处理入网业务关系敲响了警钟。

在处理快递公司与加盟商的关系时,严厉惩罚的直接后果可能导致童渊事件的再次发生,快递堆积如山,无人问津。因此,不难理解,一些快递公司反映他们无法统一规范快递人员的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丰超收费事件中,尽管已经被许多管理部门点名,快递公司却很少发出声音。作为回应,当《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联系中通快递和其他公司时,他们表示仍在观察和评估事故的影响,无法进一步置评。

从目前监管机构的声音来看,快递公司已经被推到了前台,但各方仍在观望。"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快递公司和冯超会一起坐到谈判桌上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上告诉记者,一种可能的方式是,丰超科技要求快递公司支付使用费,但快递公司拒绝支付使用费

通过对中国快递的并购,丰超科技已经获得了全国智能快递柜约70%的市场份额。“如果智能快递柜能够完全转变为交通入口和消费抓手,那么快递柜企业就可以通过精准营销、社区广告和社会电子商务等衍生服务实现更好的业务转型,所有这些都需要客户数据的支持。”杨大庆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中告诉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经过不断发酵,“风超智能柜”公共号码的在线客服将“快递邮件入柜保管/屏蔽”的设置方式设定为常见问题。

屏蔽的关键操作条件之一是“开放成员资格”

延伸 · 阅读